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 文章 当前位置: 综合资讯 > 文章

尼克松50年前抵达中国,今天的美国人怎么看

时间:2022-02-22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来源:新民晚报

  50年后的今天,世界早已沧海桑田。对于中美关系,美国内部有了更加复杂的认知与思考。

  50年前的今天,“改变世界的一周”正式拉开帷幕。

  当天上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搭乘专机,在上海稍作停留后抵达北京。在那之后的一周里,两个国家跨越了世界上最宽广的大洋,重塑了对世界而言至关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

  50年后的今天,世界早已沧海桑田。对于中美关系,美国内部有了更加复杂的认知与思考。

  记忆:大获成功

  在尼克松访华5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第四台播出了系列节目《长城》,以回顾和纪念中美两国半个世纪以来的互动。

  之所以用“长城”命名,大约与尼克松当时的一段经历和表述相关。

  在1972年北京的冬日里,尼克松不仅开启了美国领导人访华期间参访长城的先例,还耐人寻味地指出,“这样伟大的长城,只有伟大的人民才能修筑。我们希望未来不论是实体的、或是意识形态与心理上的那堵墙,不再是世界上分化彼此的界线,而能有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

尼克松(前排右二)携夫人参观长城。图源:人民日报尼克松(前排右二)携夫人参观长城。图源:人民日报

  在那个电视直播方兴未艾的年代,尼克松颇具哲人气息的话语、充满异域神秘色彩的画面,一经播报便把美国民众的好奇心与期待值拉满。此前,中美两国已有20余年没有媒体往来,而尼克松的飞机上一次性带了近百名美国记者。

  尽管时值意识形态高度对立的冷战年代,美国国内也不乏相当数量的反对者,但尼克松的政治智慧与中方的默契配合在当年稍后的总统选举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尼克松以60.7%的得票率在49个州胜出,以历史罕见的优势碾压对手获得连任。

  其中,在中国的7天让尼克松的民调飙升了7个百分点。以至于时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后来的共和党总统罗纳德·里根开玩笑说,尼克松访华之行应该是一部电视剧的试播集。

  接触:不可避免

  令人遗憾的是,近半个世纪后,在2020年的总统选举中,两党候选人在电视辩论里均背离了尼克松式的路径,转而竞相对华大打“强硬牌”。

  显而易见,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如今的美国对于尼克松的外交遗产有了明显不同于当年的解读。一种典型的声音是,尼克松当年的破冰与接触是一个错误。

  2020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到访尼克松总统图书博物馆的讲话让世界感到阵阵寒意,他认为对华“接触”没有带来尼克松想要的“变化”。但事实上,诸多历史人物与材料足以佐证蓬佩奥此言是对尼克松首次访华之行的歪曲。

中美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从破冰时的近乎于零增长至超过7500亿美元,其红利早已惠及全球。图源:FT中美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从破冰时的近乎于零增长至超过7500亿美元,其红利早已惠及全球。图源:FT

  时至今日,虽然无数国家的人民从中美共同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获益,但以蓬佩奥为代表的美国鹰派对此视而不见,认为中国若非借《上海公报》让美国承认“一个中国”政策,并借此重返国际舞台,绝不会壮大如今日。

  但是,亲自见证和记录尼克松同毛泽东会晤的美国前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日前表示,中国在过去50年实力的变化的确令人惊艳,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国家如此迅速地崛起,但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奋工作和企业家精神。

  换句话说,无论破冰与否,中国都将成长为不容美国忽视的力量。无论美国愿意与否,展开对华接触迟早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经验:不应遗忘

  在华盛顿不少精英看来,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美综合国力上的差距加速缩小,中国在南海东海、台湾海峡等地区安全热点,以及经济贸易、国际秩序等问题上对美国的利益构成威胁。

  尤其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各自抗疫表现的不同更引发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集体焦虑,对华“脱钩”与遏制中国的相关讨论已成为华盛顿的“显学”。

  谢淑丽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担任负责中国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如今已是美国最资深的中国观察家之一。在她看来,尽管中美关系正变得更具竞争性,但遏制中国并无道理,对华接触仍是正确的选项。

图源:人民日报图源:人民日报

  同时,美国近段时间的对华民调也表现出较为矛盾的两面:一方面,去年3月的一份民调显示,89%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或敌手,近50%的美国人认为制约中国的影响力与实力应是美国的头号外交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去年6月的一份民调又显示,18-24岁的美国年轻人中有61%对“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持正面评价,更愿意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群体。

  “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轨迹已经是更加开放的,并将继续更加开放。”面对BBC近日的采访,曾在1971年求学时期就在北京获得周恩来接见的谢淑丽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1967年,尚未当选总统的尼克松在《外交事务》发文称,“长远来看,我们承受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的后果,我们不能让中国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一个被孤立的中国将对我们构成更大的威胁。所以我确信接触政策是正确的做法。”

  “尼克松访华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把信任、尊重和共同利益摆上了台面。”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者史蒂芬·罗奇日前表示,“今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些重要的经验。”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杨一帆

尼克松访华50周年

责任编辑:王珊珊

上一篇:视频|中方宣布对美两大军火巨头反制!为什么是他们?

下一篇:康辉回应闭幕式连说3遍请落座观礼

推荐阅读
工作人员 | 联系《中国网视台》 | 关于《中国网视台》
中国网视台 版权所有 欢迎合作!联系QQ/微信:986569019
法律顾问:北京霆盛律师事务所 主任:贾霆  |   QQ:986569019  |  地址:www.cntv.one  |  电话:邮箱:986569019@qq.com  |